導讀:2060年碳中和愿景的實現頗具挑戰,需要我國在制定強勁長期戰略的同時,有效識別電力、建筑、工業、交通、農業、林業和土地利用等關鍵部門的近期行動,從政策、金融和技術等多角度實現跨行業合作。
【塑料機械網 熱點關注】近日,能源基金會發布了《中國碳中和綜合報告2020》,指出由2060年碳中和愿景所帶動的一系列轉型工作,將提升中國在新興的綠色經濟領域的和競爭力,為結構性工業改革提供支持,逐步淘汰高污染能源與行業加強能源安全,在持續顯著提升人民健康和福祉的同時,*改善生態環境。
去年9月,我國宣布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2060年碳中和愿景的實現頗具挑戰,需要我國在制定強勁長期戰略的同時,有效識別電力、建筑、工業、交通、農業、林業和土地利用等關鍵部門的近期行動,從政策、金融和技術等多角度實現跨行業合作。
碳中和路徑
電力:排放量達到峰值并開始快速下降;到2050年事項零排放或負排放。
建筑:排放量快速達到峰值,到2050年排放比2015年減少約90%。
工業:排放量盡快達到峰值,到2050年實現在2015年基礎上,減少約90%的排放量。
交通:排放量在2025-2050年間達到峰值。到2050年,排放量相對于2015年減少80%。
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非CO2排放量急劇下降,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以碳匯方式抵消排放量。
需采取的行動
電力:停止新建未應用CCUS技術的常規燃煤電廠;識別并關停燃煤電廠中的一小部分老舊、高污染且低效率的電廠;繼續增加非化石燃料發電的比例(到2025年提高至45%左右);建立電力現貨市場;通過電力市場改革增加跨省綠電交易;完善CCUS政策以促進新的化石燃料電廠采用CCUS技術,和/或在現有電廠進行CCUS改造。
建筑:進一步明確電氣化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的應用,以持續提高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繼續完善家電能效標準和標簽計劃,納入智能技術以實現系統節能;通過促進就地光伏發電和高效生物質利用,逐步淘汰農村住宅煤炭使用;通過開發小型商業建筑,減少對大型商業建筑的依賴,鼓勵使用自然通風和照明燈被動技術;部署智能技術,以改善需求側響應和電網靈活性。
工業:消除產能過剩、優化工業結構,提高效率和創新能力;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和能源技術評價的相關制度和標準,為限制高能耗工業投資提供指導;采取需求管理措施,控制工業產品產量,降低總能源需求;優先部署節能技術,控制總能源需求;提高電氣化水平,特別是替代煤炭的使用。
交通:發揮鐵路和水路的效用,加快長途貨運結構的調整;以“公共交通+騎自行車/步行”為重點,加快完善綠色出行系統;以新能源汽車應用為重點,提高交通部門的清潔技術水平;大力發展智能交通;顯著提高交通能效;加強交通需求管理(TDM)的政策創新。
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繼續發展可持續農業,促進循環農業,廢物循環再利用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鼓勵在農業部門應用包括氣候智能型農業和人工智能等在內的新技術和創新措施;繼續實施和加強可持續森林管理,以保持并增強森林碳匯;采取可帶來協同效益的行動,積極考慮農業、水、污染、生物多樣性、飲食和溫室氣體排放之間的聯系。
本文由塑料機械網整理發布,部分資料來源:能源基金會,如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