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機器換人”正成為一種趨勢,傳統的以人力密集型生產模式為主的產業正迎來新一輪的挑戰,而在此次疫情中,機械智能化生產再次體現出其優勢。
【塑料機械網 編輯視角】 3月8日,我國進入除湖北武漢之外新增確診和疑似病例雙“清零”的戰疫新階段,大大鼓舞了人心。在事態向好發展之下,各個行業重新開始運轉時,復工復產潮的到來又讓各個城市重新活躍起來,并為我國的“戰疫事業”提供源源動力。
不過,對于無新增病例的積極現狀,專家表示仍然不可掉以輕心,因而復工復產仍然要對疫情保持高度警惕,這也將成為此次戰疫勝利的一個關鍵環節。傳統的制造業生產模式下,工人聚集,并不利于目前的疫情防控,而另一方面,“用工荒”問題也正困擾著不少企業,雙面夾擊之下,如何走出困境,正是不少企業眼前的難題。
“機器換人”趨勢加速
外部環境看來,工業4.0時代的來臨,推動了制造業生產方式的改變,在這種趨勢之下,向智能化、機械化靠攏將是未來制造業發展的方向。“機器換人”的優勢體現在諸多方面,如:廉價勞動力的需求量下降,企業支付的用工資本減少;標準化、智能化、高效率生產經營,提升企業的競爭力;經營風險因素降低;員工素質的提升等。
而在此次疫情中,機械智能化生產再次體現出其優勢。在勞動力不足、防護物資短缺以及人員密集型生產方式對防疫工作造成的困難,對傳統型制造業的生產恢復形成了較大阻礙,而依托于機器人生產的企業則能夠在保證開工和生產效率的同時不受疫情的影響,這無論是對于企業的防疫工作還是員工的健康而言都十分有利。
我國的“機器換人”的大幕早已拉開,近年來對于自動化裝備的需求處于較高位。并且作為制造業大國,我國在制造業的智能化、機械化方向上有相當大的市場和成長空間。或許因禍得福,此次肺炎疫情還有望進一步催動“機器換人”的需求增長。
達成中小企業的“機器換人”需要更多因素
幾年前,我國就已經將“機器換人”提上日程,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人口紅利的消減帶來的勞動力減少、對生產效率和質量的追求以及基于產業長期發展而做出的綜合考量。然而“機器換人”所帶來的對企業長期以來生產經營模式的洗牌、資金方面的突增投入等波動因素令不少中小企業有所顧忌。
我國近年來相應地推出了助力中小企業順利進行機械化產業升級的政策,比如《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關于加快推進農業領域“機器換人”的實施意見》,以及工信部發布《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等。
并且與此同時,機器人產業本土化帶來了更加寬松的“機器換人”環境。本土機器人企業的設備價格更加親民,對于資金力量較為薄弱的中小企業而言,能夠通過較低的資本投入完成產業模式的升級,有利于加快我國制造業整體的轉型進度。目前如拓斯達、順德機器人、勃朗特等本土機器人企業都推出了低價惠企機器人,并獲得了不錯的市場效果。
辯證看待“機器換人”與就業的問題
機器人代替人類工作就會使人類面臨失業問題嗎?其實并不能如此。
“機器換人”的產生正處于人口紅利下降和科技力量上升的階段,當勞動力資源有缺口,就需要用另一種方式來填補其空白,這也是順應時代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現象。在“機器換人”的情況下,企業獲得的效益提升將有利于企業的壯大,并由此進一步產生對勞動者的吸力,形成共同進步的良性循環。
而且機器的運行至少目前是建立于人類對其操控的基礎上的,這也折射出另一個機遇,就是制造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而高素質人才的稀缺現象又將推動社會對這類人才的培養和勞動者本身對于個人發展的追求,這有利于勞動力質量提升。
在我國2017年發布的《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中提出“構建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對產業工人技能素質的提升提出了要求。并且在日前我國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中,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能制造工程、機器人工程、大數據應用與管理、智能科學與技術等專業成為新增熱門。可以看出,對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也將是未來我國發展戰略的一部分。
結語:“機器換人”正成為一種趨勢,傳統的以人力密集型生產模式為主的產業正迎來新一輪的挑戰,是止步不前直至“退出群聊”,還是勇敢扛過轉型升級陣痛期迎來企業的蛻變,其根本上都需要企業自己去選擇。
我國人口紅利消減的趨勢將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延續,而機器人在生產中呈現出的優勢日益明顯,與此同時“機器換人”的發展趨勢也將矛頭對準了對于專業的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需求和方向。新事物的產生帶來沖擊,也帶來機遇,而我們則需要看準時機,積極應對,才能步入新的發展天地。
資料參考:中國青年報、中國機器人網、原子智庫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